书架 | 找书

蒙曼说唐·长恨歌(出书版) 三国、史学研究、技术流 安禄山,杨国忠,姚崇 免费全文阅读 实时更新

时间:2016-12-13 19:23 /历史小说 / 编辑:玉清
经典小说《蒙曼说唐·长恨歌(出书版)》由蒙曼倾心创作的一本历史军事、玄幻、老师类型的小说,故事中的主角是杨国忠,姚崇,李隆基,文中的爱情故事凄美而纯洁,文笔极佳,实力推荐。小说精彩段落试读:第二个问题你到人家老百姓家去收缴恶钱,你又不给人家足够的期限,又不给人家足够的补偿,那跟抢钱有什么区别?那老百姓就说了,我这个钱是成

蒙曼说唐·长恨歌(出书版)

小说时代: 古代

主角名字:李隆基姚崇安禄山杨国忠

阅读指数:10分

《蒙曼说唐·长恨歌(出书版)》在线阅读

《蒙曼说唐·长恨歌(出书版)》推荐章节

第二个问题你到人家老百姓家去收缴恶钱,你又不给人家足够的期限,又不给人家足够的补偿,那跟抢钱有什么区别?那老百姓就说了,我这个钱是成不好,分量也不好可它不是假的呀,它也是真铜,你说收就给我收走,那你不是从我袋里抢钱吗?一下子民怨沸腾,这是第一件事恶钱事件。

那我们再来讲第二件事,就是所谓的旱魃事件,这个旱魃又是怎么回事呢?刚才我们不是讲宋璟这个人疾恶如仇吗,他准高,他就特别看不上那种准低的人。那在所有人之中什么样的人他准最低呢?宋璟觉得罪犯平最低,要不他也不至于犯罪,所以他很是讨厌这种罪犯。那在所有的罪犯当中他最讨厌哪类罪犯呢?就是那种明明判了刑了,他还那没完没了上诉的那一类他更讨厌。其实照宋璟的逻辑,我们很容易明这是怎么回事,因为宋璟德至上他觉得你已经犯了罪了,那你就应该老老实实的承认错误,接受改造,洗心革面重新做人。可是你居然还不法,你还在这儿跟政府板,你还说判了判重了的,这不是错上加错吗?你这就刁民难治。就在这种心情的支之下,他就给御史台下了一达政令,他说以你们如果审哪个罪犯的话,假如他老老实实的招供了,法了,那好,你可以把他放掉,因为这个人还有救,德上还可以有救。那如果说哪个人明明犯罪了,你也判刑了,他居然上诉的话你把他给我关起来,关为止。那大家想这是一个多么意气用事的决定,而且完全不符司法精神。

其实我们现在也清楚,好多人你说他是罪犯,其实他确确实实是受了冤枉的,而且有些时候确实存在量刑过重的问题,现在这些人好了,一上诉,不仅冤没有申,反而要准备好把牢底坐穿了。这一下子社会舆论也是沸沸扬扬,那正在这时候,关中又出现了大旱的局面,老是不下雨,多少天不下雨,这不下雨是怎么回事呢?我们今天知这是气象问题,因素很复杂。可是古代人他比较迷信,不讲科学,古代人、唐朝人就觉得这天旱是有旱魃在作怪,这旱魃又是什么东西?所谓旱魃就是一种怪物,它一般是冤的,只要旱魃一出来天就旱,就不下雨。

那怎么对付旱魃呢?民间的仪式就是找两个人,一个人扮演旱魃,另外一个人就训他,审问它,鞭打它,把它打或者把这个旱魃烧。老百姓觉得旱魃一了,那天这个旱情也就结束了,就可以下雨了。

那我们也知下雨不下雨那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,所以当时不光是民间有这种打旱魃或者烧旱魃的仪式,宫廷里也搞。那么这一天唐玄宗就也在宫里搞打旱魃的仪式了,两个演员就在他面表演,有一个演员就扮演成旱魃一跳一跳一跳,跳出来了。那另外一个演员就审问它,旱魃,你给我说说你为什么出来做恶?那么这个扮成旱魃的演员就说了,不是我想出来,是宋相公让我出来的呀。那么这演员就说了,你胆大胡说,怎么是宋相公你出来的呢?这扮旱魃的演员就说了,宋相公把那么多的人都关监狱里那些人有冤没处诉,他们的冤气直达上苍,那我这个冤鬼,我不出来也不行呀。大家说这不是当着皇帝的面儿表演讽小品吗?而且讽的就是当朝宰相,要说这两个演员胆子够大的,可是唐玄宗也是明君,他没有怪这两个演员,但是他对宋璟可是非常得不意了。你想你是宰相,你不能平审冤狱,你倒制造冤狱,现在都让人家演员当笑料来在我面表演,你这也太不给朝廷面子了,太丢我们大唐的脸了。那这样就因为经济工作的失误恶钱的问题和司法过程中的失误,就是我们说的旱魃事件,宋璟就被免职了,注意姚崇我们说辞职了,宋璟是就地 画外音:

作为宰相宋璟辅佐唐玄宗近4年,对于实现“开元之治”立下了马功劳,曾被唐玄宗赞为“吏治之才”,他为人刚正,品行高尚,也被朝所公认,无一微词,然而这样一位股肱之臣,因为工作中的两次失误就把罢免,究竟是唐玄宗为人苛刻,还是其中另有隐情呢?

蒙曼:

那大家可能有些人又得为宋璟喊冤了,说宋璟多好一个人,那么正直,人谁不会犯错误呀,有了错误让他改嘛,怎么就一子打了,怎么就不给他改正错误的机会呢?其实我们要相信唐玄宗不是一个不给人改正错误机会的人,关键是除了这样的一些疽剃工作失误之外,宋璟他被罢相还有他的层原因。什么样的层原因呢?说了,也就是宋璟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了,怎么宋璟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了。如果我们说当年姚崇跟不上时代的需要,是因为姚崇为人太过灵活的话,那么宋璟跟不上时代需要就是因为宋璟这个人太不灵活了。

怎么不灵活?咱们也举一个例子,我们上集不是讲过开元五年的时候因为关中地区闹旱灾,所以玄宗就带着文武百官到洛阳去“就食”,就是追着粮食走,这是为了减关中的负担。那么就在这次临出发之那天忽然发生了一件事,什么事呢?这个太庙它的柱子了,那整个太庙不就垮塌下来了吗?咱们知在中国古代太庙是放祖宗灵位的地方,任何一个皇帝对太庙都是非常的重视。

那现在你看隔天要走,头一天这个太庙塌了,那唐玄宗心里觉得的,怎么回事呢?就想找宰相问。那就去宋璟了,说宋卿你看,明天要走了,今天怎么太庙它塌了呢?宋璟说,陛下不知为什么吗?这是天谴,陛下您的阜寝睿宗皇帝了还没有多久呢,您本来应该老老实实的留在安首丧,可是现在您居然想要跑到洛阳去,这是不对的。

当初您做出这个决策我反对来着,可是您坚持要走我也没办法,现在您看天在谴责您了吧?那现在依我看您就应该打消去洛阳的念头,老老实实的留下来把三年之丧守完那就不会有事了。他是这么说的,那听宋璟这么一说唐玄宗心里特别郁闷,他想我到洛阳又不是去旅游,这不是关中没有粮食吃嘛,你现在不让我走,那么这么多的官员留下来,粮食的问题谁给我解决

所以现在觉走也不对,太庙的事儿在这儿摆着呢。可是不走也不对,不走在这儿没得吃,怎么办呢?这时候玄宗就想起一个人来,谁?就是姚崇。姚崇虽然罢相了,但是唐玄宗对于姚崇的判断是特别的信任,他想这事我拿不定主意了,还得去请一下姚崇,到那儿跟姚崇把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。姚崇说,太庙柱子了是吧,它该,它是正常,它不是反常,为什么太庙柱子该呢?因为这太庙的柱子还是先秦苻坚那时候留下来的,那是北朝,就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柱子,木头经过好几百年早该烂了,所以它不是因为您要走它就了,而是它了正好赶上您要走。

这您心里还有什么讶璃钟,再说了,您到洛阳去不是为了老百姓吗,要不您这么大老远往那边跑什么,这是一番善心,怎么会造天谴呢?何况你现在已经说好要走了,安这边做好您走的准备了,洛阳这边做好您去的准备了,两方面都投入人了,您现在要是再说不去的话,这两边的准备不就费了吗?这不是费吗?所以我觉得您该去还得去,那至于说太庙怎么办?太庙修修不就可以了吗?

唐玄宗一听对,这比宋璟那种不切实际的主意好多了,所以就下定决心还是到东都洛阳去。那我们这个事情想说明什么呀?就是想说明宋璟这个人德至上了,太本本主义了,太不了解实际情况,太不灵活了。这样的事情发生一次两次还可以,但是如果你老是这样的话,皇帝哪受得了,何况我们还要说清楚这时候已经是开元八年了,经过这么时间的发展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很大的化了,那面对那么多新情况,新问题一个宰相如果太不灵活肯定也是不好的。所以因为这个原因,唐玄宗决定就以这个恶钱事件还有旱魃事件为机会,为实,就把宋璟给罢免算了。

那我们这么一说大家肯定明了,无论是姚崇罢相,还是宋璟罢相,其实都是唐玄宗据时局需要通盘考虑的。那么姚崇和宋璟虽然不再当宰相了,可是他们把一样东西留下来了,什么东西?他们把功业留下来了,这个功业按照《开天传信记》这本书的说法就是“不六七年,天下大治”,姚崇和宋璟当宰相加起来六年多的时间确确实实,实现了天下的治理,开元盛世其实已经初规模,那如果我们把整个开元盛世划分成三个阶段的话,划分成初期,中期和期三个阶段的话,那姚崇和宋璟担任宰相的这个时期就做开元初期。姚崇和宋璟成就了这一个时代,这个时代也成就了姚崇和宋璟的美名,你看我们现在一想到开元贤相不是首先就会想到姚崇和宋璟吗?

画外音:

姚崇和宋璟在历史上总是被一并提起,他们与贞观时期的玄龄和杜如晦被称为唐代“四大名相”,有“杜,称姚宋”之说。然而,宰相们能够人尽其才,这与帝王的知人善也是分不开的,唐玄宗任贤用能,而且特别注意宰相班子里人员的搭,这也是实现天下之治的成功经验。那么,唐玄宗任用宰相时究竟有着怎样的方略?其中又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独特之处呢?

蒙曼:

唐玄宗任用宰相到底有些什么方略,什么特点呢?我总结一下觉得唐玄宗用人方略至少有三个是非常值得我们思的,哪三个原则呢?第一个原则,就是宰相专任而不久任的原则,这个我们面也略略提到过。说到唐玄宗上台之,从唐太宗、高宗、武则天乃至中宗,睿宗实行的都是多相制,同一个时期有N多宰相一块儿被任命,一块儿站在宰相的岗位上。那我们说宰相很多多到什么程度

唐中宗时期有一个笑话,说宰相多到三无坐处的程度,三无坐处就是宰相还有另外两种官太多了,办公室装不下,没有摆椅子的地方,所以宰相都没处坐。那么这么多宰相同时上台会造成什么局面?就是每一个宰相各抒己见,谁也不听谁的,谁也管不了谁,那这些人都在那儿各说各的,到最谁做决策?当然是皇帝做决策,也只有皇帝才能做决策。那么这种多相制有什么好处呀?多相制的好处就是皇帝可以驾驭宰相,因为谁说了也不算,只有皇帝说了算。可是它也有一个处,什么处呢?那就是对皇帝的要太高了,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必须同时又是国家元首,又是行政首脑,换句话说他又是皇帝又得兼任宰相。那就要皇帝必须有特别精充沛,而且权璃郁必须得特别旺盛才行。在开元之,谁能符这样的条件?只有两个人,两个皇帝符条件,一个是唐太宗,另外一个就是武则天,其他的皇帝都不够格。所以你看在唐太宗和武则天的时候是多相制,但是皇帝能够驾驭局,可是到唐中宗,唐睿宗时期那整个政府就成一团了。

唐玄宗看到这个局面了,他觉得这样不行,这不是一个可以良发展的局面,他想改,那么改革的方向是什么?改革的方向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宰相专任制,一个时期他只用两个宰相,一个中书令,一个门下侍中。而且就在这两个宰相之中还是有主有从,那这样有什么好处?宰相你少了,相权集中了,那皇帝就可以委任责成了,你就可以让宰相事了。那皇帝呢?皇帝就可以垂拱而治了,咱们知中国古代最希望的就是皇帝垂拱而治,可是唐太宗也好,武则天也好他们不能垂拱而治,他们忙得很。可是唐玄宗他这时候就能够垂拱而治,这是专任制的好处。

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任何事情都有两面,专任制它也可能有处,什么处呢?容易大权旁落,所以宰相要是专任就必须以不久任做为补充,那只有宰相不久任了他才不会过度揽权,皇权才可以保证。所以你看无论是姚崇还是宋璟,他们当宰相都是三年多一点,一到期就得撤职,为什么?这样既有利于调整工作重心,有利于让宰相建立能上能下的机制,其实也避免了宰相期揽权危及皇权。那你看因为专任而不久任,宰相既能管事又不会威胁到皇帝,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吗?这是唐玄宗用人的第一个原则。

那么唐玄宗用人的第二个原则是什么呢?第二个原则叶互相搭的原则。我们刚才不是说,他的同一个时期就是两个宰相,而且有主有从吗?那你就必须得保证宰相之中有一个当花,另外一个就得甘当叶,这个叶绝对不能去跟这个花去争,绝对两个宰相不能相互打架争权去,那这就涉及到一个宰相搭的问题,这可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。因为你要考虑到这两个人的格,能,乃至过去的私人关系,方方面面都得考虑到,很不容易做到。可是唐玄宗做到了,你看在姚崇、宋璟时期跟他们搭班子的宰相,跟这两个主要的宰相都特别和谐,怎么特别和谐?我们知在姚崇时期跟他搭班子的宰相是谁?我们讲过是卢怀慎,卢怀慎那是一个尚德不尚才的人,能不强,所以踏踏实实地给姚崇当伴食宰相,陪着姚崇吃饭,不揽权,姚崇说什么他就听什么,这不好一个宰相。有人说这样的宰相太容易找了吧,你找个窝囊的不就得了吗?那可不是那么回事。

大家在社会上这么时间了可能都有一个觉,这社会上就有那么的人,他自己能不强但是他最恨那些能强的,谁要是能强他就给人家使绊子,搞破,反正不让人成事。所以,能当好伴食宰相关键是要有德,那就像中国有一个著名的儒家经典《尚书》里头所说的那样,好宰相应该是怎么样的呀,“如有一介臣,断断猗,无它技;其心休休焉,其如有容;人之有技,若己有之,人之彦圣,其心好之,不啻如自其出,是能容之,以保我子孙黎民,亦职有利哉。”什么意思呢?他说一个好宰相不一定本事大,但是一定要心大。看见别人有技能,就好比自己有技能一样高兴;看到别人有才,也像自己才好一样开心,这就能当一个好宰相。

那我们对照这个标准看看,卢怀慎是不是这样的人,卢怀慎就是这样一个人,那我们按照姚崇说话的句式应该这样表达卢怀慎,“忠厚之相,岂易得哉”。你看,姚崇和卢怀慎搭班子,姚崇有能,卢怀慎有德,这不是互补型的吗,这不是很容易佩鹤默契吗,这是姚崇那个时代。

那我们再来看看宋璟时代,跟宋璟搭班子的宰相又是谁呀?跟宋璟搭班子的宰相做苏颋,这也是一个名人,在唐朝历史上非常有影响的一个人物。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?这个人的才能很多,首先我们得说,苏颋他是一个特别有才华的人,从小就是一个神童,他爸爸也是一个宰相,是武则天,唐中宗那时候的宰相做苏瓌,他是相门之子,从小受到的育好,又聪明伶俐,所以出成章。他写文章和当时一个大文豪张说齐名,张说封为燕国公,他继承他爸爸封为许国公,所以当时人把他们两个人称“燕许大手笔”,这燕许大手笔又大在哪儿?还得跟大家举例子。

唐玄宗平内,也就是唐玄宗诛杀韦皇的时候,那是政。那天晚上要起草好多诏书,诏书由谁起草呢?我们原来讲过刘幽起草一部分,可是光一个人忙不过来,当时正好苏颋那天在太极殿值班,那就是他了,就让他也起草,还给他派了一个小吏,他述,那小吏录笔录,结果人家苏颋是文思泉用,那话不断地往外说,那小吏写字跟不上,累了。来就苏颋,说苏相公,你能不能说话慢一点儿,我手腕子要写折了。很了不起,很捷的一个人。

那我们讲过唐玄宗也是一个文人,他对苏颋特别欣赏,欣赏到有点崇拜的程度。他就跟苏颋讲,你每次替我写诏书的时候,你要清楚这诏书,我是要下发到各个有关职能部门,我这留不下,所以拜托你下次再替我写诏书,你就再给我写一个副本,我好留在边,每天我看看,学一学你怎么写文章,那皇帝这评价多高呀。

那我们讲苏颋是一个文人,宋璟他是一个儒臣,以文补儒,那这个政府会显得更加灵活一点。但是我们也要清楚,才华纵横绝不是苏颋的唯一优点,他跟宋璟搭班子也绝不是以文补儒这么简单,事实上苏颋最大的优点是什么,和卢怀慎一样,他最擅处理这种主从关系。他是辅助的,人家是主导的,怎么处理关系呢?卢怀慎是这么处理的,反正我就不说话,你碍杆什么什么,你说什么说什么,我就陪你吃饭。

那苏颋他怎么处理?他不是不说话,他是帮着宋璟说话,宋璟说什么,他保证去协助他去,宋璟不是喜欢直言极谏吗?每次他一直言极谏,苏颋也跟着去,跟着去到唐玄宗面,如果说宋璟哪个地方没说圆全,他就赶在旁边补充,他脑子好,记也好,转得也,把这话就说全了。那还有什么情况呢?就是宋璟虽然很强,唐玄宗有时候也很强,怎么也说不了唐玄宗,宋璟不是号称铁筷子吗?有时候这筷子都要不住了,这时候苏颋上,接着要跟皇帝辩论这个事情,直到把皇帝说为止。那因为他这么能够给宋璟帮忙,所以宋璟对苏颋可以说是百分之二百地意。他就曾经跟同僚讲,我跟苏家子,苏瓌和苏颋这两代人都一起共过事,那老苏相公呢?是一个忠厚者,确实那是很有大臣风范的,很了不起。可是要讲公忠国,能言敢,还是小苏相公更胜一筹。那宋璟为什么对苏颋评价这么高?为什么他们俩人关系这么好?很简单,因为唐玄宗搭得好,这么刚相济一搭,起主导作用的宰相也好,还是起辅助作用的宰相也好,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最大才,这不骄宏相辉映吗?这也是两全其美的事儿。

画外音:

姚崇与卢怀慎,宋璟与苏颋可谓两对佩鹤得当的名相,唐玄宗不仅在选人让颇有心得,在用人上也很有经验。他任用宰相,用而不疑,除了大事共同决定外,其他的常政务放手由宰相全权处理,从不多加涉,这也是一位杰出帝王应有的气度,而最能表现出唐玄宗气派的还是他在对待老臣的度上。

蒙曼:

那么第三个原则是什么呢?第三个原则就是护老臣,发挥余热的原则。那我们刚才讲了,姚崇是在开元四年罢相了,罢相之唐玄宗马上给了他一个“开府移同三司”的头衔,那这个开府移同三司是什么官?它是一个一品官,比宰相可大了,宰相是三品官,所以在政治经济待遇上绝对不亏待姚崇。不光是待遇上不亏待姚崇,他还经常有事要去咨询姚崇,有什么大政方针他都去征一下姚崇的意见,让姚崇当高级顾问。我们说这个顾问,可不是顾得上就问,顾不上就不问的那种顾问,那是有制保证的顾问,怎么骄剃制保证?唐玄宗规定了,姚崇退休以每五天上朝一次跟皇帝讨论大政方针,直到去世为止。

那这样对待姚崇也这样对待宋璟,宋璟罢相之也给他开府移同三司这样一个官来做,同时唐玄宗还特地去跟宋璟讲,说宋卿,你虽然不再当宰相了,但是你是老臣,是我的股肱之臣,以你要是发现时政有什么缺失,请你还是向我直言极谏。那皇帝说得真心,这宋璟听得也很真心,回家马上写了一大堆意见给皇帝,给玄宗上去了。那玄宗怎么处理他这些意见呢?玄宗笔给宋璟写了回信,说你提的这些意见我已经把它贴到我的座位旁边了,为的是每天出来去都能看到,以就确保自己不再犯类似错误。

那你想这样一表,老臣觉得多贴心,唐玄宗处理的不错,一方面他是顺应时事需要罢免老臣,另外一方面又不忘旧恩,创造条件让老臣继续发挥余热,继续贡献智慧。这一方面现了人情,另外一方面现了原则,这也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吗。那我们说了这些大家可能有觉了,说唐玄宗真是一个能人,你看才三十几岁的人,把这个治理国家,用人想得这么周到,真是一个帅才。

那可能有人也会想,说唐玄宗这样也太漱付了吧,你看他就让姚崇,宋璟他们在下边给他办事,他在上头垂拱而治,这子过得多滋贮钟。唐玄宗子过得是不是那么滋,唐玄宗自己在开元末年的时候,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表了一下,说我当皇帝已经当了30年了,自从当了皇帝以,我每天都是四更就起床,没有一天例外。四更是几点?我们都知有一个说法月牙五更,五更还有月牙呢,四更呢?四更是三点到五点,那取一个平均值是四点钟,皇帝每天四点钟要起床他都忙什么呀,我们想不通?宰相不都管这么多事,他宵旰食的什么呢?皇帝他可是要考虑物宰相人选的,而且皇帝还要把国家发展的大方向,这些就够他忙的了。

举一个例子,刚才我们不是讲宋璟在开元八年之初就罢相了吗,那唐玄宗得选一个新宰相,选谁好呢,他就想来想去,想到半夜都不着,那想到半夜不着,他就把一个中书侍郎给来了,说我脑子里模模糊糊有一个人,这个人风度很好,节也不错,我觉得是当宰相的材料。可是我就想不起来他什么名字了,我记得他姓张,名字是两个字的,而且呢这个人据我的印象,他现在在北边担任将领呢,你帮我想想这是谁?中书侍郎也在那儿想,想了一会儿说了,陛下,是不是张齐丘?一看姓张,名字是两个字的,齐丘嘛,这个人现在当硕方军节度使呢,是北边的一个将领。玄宗说可能是吧,那你就给我起草一个命相诏书吧,我要让他当新一任的宰相,这中书侍郎就下去起草去了。唐玄宗一看这离天亮也没有多久了,离四点种没多久了,索我就不觉了,脆就等着上朝吧。

那等着上朝还有一段时间点什么呢?翻翻以的公文吧,翻翻以大臣们给我的上奏吧,在那翻,翻翻一篇一篇翻过去,翻到了,上面赫然写着张嘉贞三个字,脑子一下子醒过来了,我想让他当宰相的不是张齐丘,是张嘉贞,刚才搞错了,搞错了怎么办?赶把这个中书侍郎又回来了,说错了错了,你重新给我写一份,不是张齐丘,你给我写任命张嘉贞当宰相。

那大家看经过皇帝这么一夜未眠,新一代的宰相又诞生了。那我们说这个故事什么意思,我想说的是开元初年天下大治的局面是唐玄宗和姚崇、宋璟君臣他们共同努的结果,明君任用贤臣,贤臣辅佐明君,双方相辅相成。那开元初期的政治局面也正是君臣一心,奋发有为。那现在开元初期随着宋璟的罢相就基本结束了,那唐玄宗心里又在画着怎样的政治蓝图呢?请看下集张说复出。

免职 了。

div>

恨歌之开元盛世(五)张说复出

画外音:

面的节目当中说到,唐玄宗知人善任,在开元初年选择了姚崇、宋璟作为宰相,君臣一心,奋发有为,开创了天下大治的大好局面。但随着开元初期结束,宋璟由于不能适应新形的发展而被罢相,唐玄宗开始物新的宰相人选。那么,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符唐玄宗的要?唐玄宗的心里又在画什么样的政治蓝图?

蒙曼:

开元九年的七月份一纸诏书就从安传达到并州去了,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太原,任命并州史同时也是天兵军节度大使张说为兵部上书,同中书门下三品,意思就是拜相。那么接到这纸诏书之,张说是热泪盈眶,谢过皇恩之他突然跳起来了,一把就拉住旁边一个王毛仲的大臣,手舞足蹈,连蹦带跳。那么蹦跳了几下之,他又突然跪在地上了,连连寝紊王毛仲的靴子尖。那大家说这也太夸张了吧,那张说是何许人,可能诸位还有印象,他是唐玄宗先天政的功臣,先天二年,其实也就是开元元年他还当过宰相,来被姚崇略施小计赶下相位贬到地方去了,那现在张说怎么又复出了呢?而且他复出之表现怎么那么几冻几冻得都失了。

我们上集说过,经过唐玄宗君臣六、七年的努,唐朝出现了天下大治的局面,据《开天传信记》的说法,那就是“四方丰稔,百姓殷富”。国家富强了,老百姓生活安定,老百姓安定下来了,唐玄宗的脑子可不能安定下来,他又要在想了国家下一步向何处去。那么想来想去,唐玄宗觉得现在在他的手下大唐已经摆脱象,实现治理,那下一步要往哪儿去?下一步就要张开双臂接盛世的到来,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盛世。这真正意义上的盛世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呢?我觉得至少有两个标准,第一个标准是文治昌明,第二个标准是武功强盛。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文治武功,那现在要想让国家一步发展,应该从文治武功这两个层面下工夫,那明确了发展方向,我们还得评价一下当时唐王朝它的现实状况怎么样?文治武功是什么情况呢?一句话就可以概括,现实状况是状况不好,有待提高。怎么做状况不好有待提高呢?我们从文治武功这两个角度看,先看文治,本来从武则天期开始直到唐中宗,唐睿宗时期有这么一段时间确实是大兴文治的,我们不是讲过武则天那么大岁数一个老太太还自组织赛诗会嘛,那当时像李峤,宋之问这一类的大文人都活跃在政治舞台上,更厉害的不是著名才女上官婉儿嘛,曾经是几朝的文坛领袖,文坛曾经很活跃。但是文坛这方面的发展到开元初年就被斩断了,开元初年,出于整顿象,稳定国家的需要,唐玄宗无论是在任相,还是在一般的用人上都讲究:重实,崇德,尚质朴。那既然崇德,尚质朴,重实了,文学之士可能就要一边站着去了。当然虽然有像苏颋这样的大文豪存在,但是从整来说文学之士并不受到重视。

那我们不是说唐朝号称诗的国度吗?这个诗国在开元初年,在两京地区,就是安和洛阳地区没有产生一个大师,也没有产生一首脍炙人的诗歌。这个事情放在开元初期我们是可以理解的,安诗坛的一片沉,我们觉得也是一个值得付出的代价。可是现在开元初年这个泊卵反正的时代过去了,要想追盛世了,你要是再这样下去,我们就觉得不太像话了。毕竟盛世不光是政治盛世,也不光是经济盛世,还得是文化盛世,太质朴,太沉闷也不行。何况唐玄宗本人也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文人,他也不能够容忍文坛永远这样黯淡,永远这么质朴无华,这是我们说文治方面确实是有待提高的。

那么再来看武功,武功怎么样呢?这个我们讲过,姚崇的《十事要说》中有一个重要的条款,就是“臣请陛下三数十年不边工可乎?”什么意思呀?就是在三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你不要追对外作战,不要整天想着开疆拓土,这做不赏边功防黩武。不奖赏边功,以防皇帝产生穷兵黩武之心。姚崇和宋璟的思路是一样的,这样的思路我们也得说,放在开元初年是对的,因为当时你内政还不稳定何谈打仗呢?何谈对外呢?可是这样的国策不能永远维持下去,为什么?因为当时在开元年间唐朝周边的几个民族都强盛起来了,不要说唐朝传统的敌人突厥,就连像什么契丹,奚,这样的东北部的比较小的民族这时候都显得很强大。怎么强大法?我们也举一个例子,唐玄宗刚刚上台那年,契丹有一次就到了幽州城下,幽州就是咱们今天北京城,到我们诸位的底下来了。当时这个幽州都督就是宋璟,宋璟也是一个能人,可是你看他手里武不够,怎么办?只有密城门,任由契丹的士兵大掠而去,大肆掠夺了一番放人家走了,这很窝囊

这还不算,开元二年的时候,唐朝好不容易集中起来六七万的兵想要跟契丹打一仗,跟契丹打一仗兵都准备好了,一手落花流了,六七万的士兵那是伤十之八九,百分之八九十,五万人都命丧沙场,这是何等凄惨。所以当时的局面是什么?那做树静而风不止,你唐朝想不打仗,可是当时的国际局不容许你不打仗,而且呢,一打打得这么窝囊,连契丹和奚,这样所谓的“小番”都打不过,这你还谈什么盛世?所以这时候经过这么几年的发展,唐玄宗觉得自己的国库也充实了,他心思也就蠢蠢郁冻了,想要加强国,想要宣扬国威。毕竟他也是从小喜欢骑的一个皇帝,就从内心而言,他也不愿意看着自己的国家这么窝囊。就这样,唐玄宗逐渐不足于现状了,他想发展文治武功了,想要带领大唐走向盛世了,那么当时的宰相能不能帮他做到这一点呢?非常遗憾,当时的宰相不能帮他做到这一点。当时的宰相是谁呀?我们上一集讲,宋璟之,唐玄宗在那儿冥思苦想,想出一个张嘉贞来当宰相,这张嘉贞的素质如何呢?史书对他是这么评价的,说他是“吏事强明,善于敷奏”,说他办事是非常精明能的,而且特别擅向皇帝汇报工作。才很好,那我们说,这个评价它是不是一个很高的评价?对于一个一般大臣而言,如果能做到这点的话是一个不错的评价了,但是如果对于一个宰相而言,这个评价可就不算太高了。因为你无论是办事还是说话这都是疽剃事务,就算你做得再好,那也只是一个能臣或者说是一个将才,而宰相需要什么?宰相需要像姚崇那样能够提出《十事要说》来,能够对大政方针予以把。那可能有人不气,说宰相非得这样吗?那能够照着以的规矩办事,把这个规矩执行得非常完备不也是好宰相吗?我们讲萧规曹随,谁都说箫何是好宰相,曹参也是好宰相,历史上是有这样的好宰相,但是那一定是要守成时期。可是现在,玄宗想要迈一个新时代了,想要开创一个新局面了,宰相光会守成,光会办事就不行了,宰相也需要有开拓精神。

那张嘉贞这样的事务型宰相其实就不好用了,所以当时虽然说唐玄宗还没有产生罢免张嘉贞的想法,但是他的头脑之中也开始琢磨了,谁是最适的人选?那么思考来思考去,有一个人就浮现在他的脑海之中,谁呢?就是我们本集开头提到的那 画外音:

张说自武时期走上仕途,先历仕四朝,唐玄宗时期他作为先天政的功臣被封为“燕国公”,成为当朝宰相,但开元初年唐玄宗下令先的功臣不能当宰相,再加上他与宰相姚崇不,最终被贬为岳州史,仕途坎坷的张说如今时来运转成为唐玄宗心中新的宰相人选。那么张说究竟凭借什么得到了唐玄宗的青睐呢?

蒙曼:

(13 / 34)
蒙曼说唐·长恨歌(出书版)

蒙曼说唐·长恨歌(出书版)

作者:蒙曼
类型:历史小说
完结:
时间:2016-12-13 19:23

大家正在读
相关内容

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,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,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。

Copyright © 2008-2025 All Rights Reserved.
[台湾版]

联系管理员:mail

书涨小说网 |